This content originally appeared on DEV Community and was authored by Tuo Cheng
在现实中,越来越多的项目会用 AI 辅助写代码,这能显著提高产出速度,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:
- 结构可能混乱
- 命名和风格不一致
- 边界条件未处理
- 文档缺失
当你“空降”接手这样一个已经写了大量代码的项目,如果贸然下手,很容易陷入“边写边踩坑”的循环。
我总结了一个 5 步流程,帮助你快速熟悉项目并降低踩坑风险,尤其适合 AI 生成代码比例较高的项目。
1. 建立项目全局认知(先跑起来)
目标:在不修改代码的情况下,确认项目的用途、功能范围、运行方式。
执行要点:
- 阅读 README / 文档(如果有),重点关注安装、运行、部署说明。
- 按推荐方式在本地或测试环境跑通项目,确保依赖、密钥、配置文件齐全。
-
逆向搞清楚系统的设计(例如画出系统结构简图),至少明确以下细节:
- 前端与后端的技术栈
- 核心模块(API 服务、任务队列、数据库、链交互等)
- 数据流向(例如:用户请求 → 业务逻辑 → 数据库/区块链)
- 所依赖的框架、库、第三方 API、数据库、消息队列等外部服务。
2. 建立代码层次认知(画模块地图)
目标:弄清代码放在哪、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。
执行要点:
- 按目录结构梳理模块功能(例如
src/payments/
处理支付,src/users/
管理用户)。 - 找到项目入口文件:后端如
main.go
/server.js
,前端如App.jsx
/main.tsx
。 -
绘制核心调用关系(可用简单箭头):
- API → 控制器 → 服务层 → 数据访问层
- 事件监听 → 处理器 → 数据库/区块链
记录 AI 代码常见特征:冗余函数、未使用变量、命名不一致——先标记,暂不处理。
3. 验证现有功能(黑盒测试)
目标:区分可用功能与存在问题的功能。
执行要点:
- 列出功能清单:API 路由、UI 页面、后台功能。
- 用 Postman 或浏览器直接调用 API,验证响应与预期是否一致。
-
记录 bug 与疑问,尤其关注:
- 链交互
- 异步任务
- 结算逻辑
与业务方确认哪些流程是核心,哪些只是试验性功能。
提示:测试不仅是找 bug,更是帮你建立“这部分能放心用”的信心。
4. 制定开发策略(改造 vs 复用)
目标:明确哪些模块保留、重构或重写,避免全盘推翻或盲目复用。
执行要点:
- 可直接复用:逻辑简单且已验证可用的模块(如加密工具、UI 组件)。
-
需要重构:
- 无测试覆盖
- 命名混乱、重复代码
- 复杂逻辑缺少注释
立即修复:安全漏洞(硬编码密钥、SQL 注入)、明显 bug。
推迟优化:性能调优、统一代码风格等可放在后续迭代。
5. 增量开发(边熟悉边改)
目标:在交付新功能的同时,逐步提升代码质量。
执行要点:
- 每加一个新功能时,对涉及的旧代码进行小步重构。
- 为高风险模块(链上监听、账本计算、支付回调等)补充单元测试。
- 改过的部分必须补充 README 或注释,避免延续无文档状态。
- 每周回顾:新增功能、踩过的坑、下周改进计划。
接手 AI 项目的额外技巧
- 全局搜索:用 IDE 搜索函数名/变量,快速定位调用位置。
- 追溯历史:查看 commit message 理解功能演变(如果有版本管理)。
- 模块隔离实验:单独运行模块测试,避免全系统运行调试成本高。
结语
接手 AI 项目,最怕的是一头扎进细节却对整体一无所知。按照这 5 步走,你可以先建立全局视野,再逐步深入,做到快速上手 + 稳健推进。
This content originally appeared on DEV Community and was authored by Tuo Cheng